春秋首霸的齐国为何终会灭亡?最繁荣的时候就种下了灭亡的种子

待晓儿 2020-05-11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在战国初年换了一次主人,史称“田氏代齐”,和韩赵魏“三家分晋”一起,成为了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这一时间被人为设定为“公元前475年”。

而齐国真正灭亡于公元前221年,也就是这一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这一在春秋时期出现“首霸”齐桓公,在战国阶段长期处于上游实力的国家,最后也逃不开被灭亡的命运,这是在其强大之初便注定的事情。

问题就出在它所采取的发展道路违背了当时的历史环境。

齐国是以“商业”繁荣起来的国度

“齐国”地处如今的山东半岛上,历来都是非常富庶的地方,不仅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还有这非常便利的海上交通。

在春秋时期,齐国就和朝鲜半岛有着非常密切的来往,而当时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是“箕子朝鲜”,为商朝遗臣“箕子”在该地建立的王朝,后来被周代顺水推舟地封国在了那一片区域。

齐桓公时,管仲就曾经说过:

发朝鲜不朝,请文皮毤服而以为币乎?……一豹之皮,容金而金也。然后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

这里的“文皮”是指“虎豹之皮”,朝鲜半岛上大量出产这一物资,在当时的中原是抢手货,齐国通过商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获取了大量的利润。

这也就是为什么齐国在春秋战国阶段都异常富庶的原因。

其实这种情况也有一段因由。

齐国地处北地,曾经也是饱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地域。比如后来被齐桓公灭掉的山戎,这是匈奴的一支,在公元前706年就曾经跨过燕国攻击齐国,差点把齐国打崩溃,还是郑庄公出兵救援才得以缓解。

倒不是说这时候的游牧民族有多强,实际上这些民族实力比较弱,只不过并不和各国作战,只是以劫掠为主,对各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所以很多国家都修建长城,这些长城后来被秦始皇连接了起来。

当时的各国因为长期处于战乱阶段,国内经济都很糟糕,齐国也出现了“财政危机”,不得不进行改革。

于是,在齐桓公称霸之初,管仲为其制定的策略中就有“重商”的思想,就是为了缓解日益下滑的经济。

所以我们看到,在各国出现的改革中,齐国的改革是比较特殊的,它在重视农业的同时,尤为注重“商业”的发展,当然这也和它有别国不具备的地理优势有关。

除了齐国之外,在当时其他国家很少有能和外界交流的机会,匈奴的那些小部族,比如义渠、猃狁等等都靠劫掠为生了,更不可能和这些国家发展商贸,而南方更是荒蛮一片,还未开化。

秦国被称为“戎秦”,楚国被称为“荆楚”,从这些称呼里就能看出,当时的中原对于西、南两方面的地区是一种蔑视态度,也和这里文明进化滞后有关。

而北方因为有箕子朝鲜这样的国家,物产相对丰盛,人民也相对富足,所以商贸往来也就成为了可能,这时候就显得齐国的“地利”因素了。

当然,燕国在齐国帮助之下灭掉了山戎、孤竹之后,也打通了到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这也是为什么燕国后来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怎么说,齐国确实因为管仲这一系列改革,依靠“商业”来扭转了经济条件,成为了极为富庶的东方大国。

国家富裕,那么兵源、生产等等领域就发展得很快,所以齐国迅速崛起,从根源上来说实际是“商业”的功劳。

“商业”在农业社会中是虚假的繁荣

管仲发展“商业”,利用的其实是人“好逸恶劳”的心理,“商人逐利”的思想也在社会上起到了激励作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务农”,转而“经商”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商业”不直接创造价值,它只不过是把原有的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也就是说,蛋糕还是那么大,只不过之前分配有问题,有的地方吃不完,有的地方没得吃,于是“商人”就让这些地区变得均衡一点,从中谋取一些利益。

但是,这个蛋糕在当时还是要由“农业”来生产的。

务农的人减少,经商的人增多,那么必然会动摇国家的根本,从长久来看是不利的。

所以说,齐国依靠“商业”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境况实际上是一种假象,这是虚假的繁荣,无根之木,早晚会出大问题。

战国阶段不像春秋那么温和,而是经常会有“灭国”战争。

在当时,决定战争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兵源和粮草,从这一角度来说,齐国已经落入了下风。

当时的兵源主要还是来源于“农民”,这就是很多国家都奉行的“耕战”思想,平时耕作,战时入伍,这是军队的常态。

而齐国因为“商业”的巨大利润,使得农民阶层出现了震荡和削弱,在长久以来的兵源上就会出现弱势。

更为重要的是,粮食、兵器等等物资在当时都属于战略储备,国家之间在粮食等方面有时会有同盟的帮助,但并不长久,这些东西都不是钱财随时可以买到的。

尤其是秦始皇逐一灭掉各国之后,齐国在物资等方面更是捉襟见肘,不堪一战。

实际上,“商人”这个阶层对于当时的农业国家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因素,因为商人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不一致的。

“商人”所逐之利是个人利益,而国家利益对于他们来说约束力并不大。

不像农民阶层,其生活要受到国家税收、土地等政策的影响很大,所以国家利益和农民的利益实际上是绑定在一起的。而商人因为要游走多国多地,本身没有太多的约束,并不会和某一个国家的利益绑定在一起。

恰恰在春秋战国阶段,一个国家被认为是“肉食者谋”,普通的士人与百姓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国家,人口的流动也是比较频繁的。像商鞅、吴起等等著名的历史人物都不是为自己出生的国家效力。

所以,一旦出现危机之时,在“国别”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商人这一阶层是靠不住的。

也就是说,齐国灭亡的命运在其“重商”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一旦盟国陆续减少,它实际上除了“等死”之外,基本上已经没有了还手之力。

汉初为何施行了“郡国并行”制?来自于思想和军事上的双重压力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 2016 头条618 www.zz618.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public_r['add_beia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public_r['add_jubao']?> <=$public_r['add_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