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幕五个月后,第13届上海双年展实体展览“姗姗来迟”,你会去打卡吗?

上观新闻 2021-04-16

4月16日下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内,一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梯子,为展出的作品《重奏》作最后的调试。

包括《重奏》在内,来自6大洲18个国家的64位/组艺术家带来的76件/组艺术品,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集结完毕——4月17日至7月25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第三阶段“一个展览”正式启幕。

聚焦“水体”,上海双年展历史上新委任作品数量最多的一届

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第三阶段“一个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

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水体”。“水体”也与上海独特的历史与地理息息相关。“‘水体’的实体展览力图与上海的历史和地理对话,无论是历史还是地理都体现了跨物种联盟的可能。”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内,展出作品也与“水体”这一主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走进展厅,率先进入视线的是中国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带来的《水系避难所》以及《水系博物馆》等一组作品。两位艺术家通过“水系”对四川震后状况展开思考,他们与当地居民共同合作和实践,探讨并呈现重建政策下的生态变化和居民生活之间的纽带关系。

希腊艺术家基里亚基·戈尼带来《基于海洋的信任网络》。戈尼参考了爱琴海群岛从古至今的水网演变,并延伸到上海这座临海城市的水体,最终设计了一个由两处节点组成的本地化数字网络,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城市项目的展览中同时呈现。

“从加速的气候危机到当前的全球性疫情,‘水体’要求我们审视自身和与其他生命形式的关系。参展艺术家和艺术小组呈现的艺术作品,探索了以关怀为基础的方法,探讨了我们在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中的纠葛。”安德烈斯·雅克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双年展实体展览中,33件/组作品是新委任作品,这也是上海双年展历史上新委任作品数量最多的一届。

实体展览为何“姗姗来迟”?

《奇普纪事(上海)》是一件以未纺羊毛为原料制作的装置,呈现了拍摄于智利安第斯山脚下即将消融的埃尔普卢默冰川的影像记录。

本届上海双年展是上海双年展自1996年首次亮相以来比较特殊的一届——它启动于2020年11月,但在5个月后,才迎来了双年展实体展览阶段。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表示,本届上海双年展希望打破之前“双年展等于一个展览”的思维定势,将上海双年展变成不受时空限制,跨学科讨论,创作和排演的平台,唤醒艺术的原动力,给城市注入精神的活力。

在为期9个月的“渐强演奏”中,本届上海双年展改变了固有的双年展形式。去年11月,第13届上海双年展以为期5天的第一阶段——“湿运行”拉开序幕,并在后续的5个月内生成第二阶段——“生态联盟”。

“‘水体’的实体展览只是双年展的一部分。前期开展的‘湿运行’和‘生态联盟’就是大家思想的交流、激荡。”龚彦说。

除了实体展览,还有这些

迈克尔·王将他的城市单色画《风土》系列延伸至长江流域。他把从流域内主要城市采集的石块或泥土研磨成颜料,并用每座城市特有的颜料绘制单色画。

作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与文化品牌,上海双年展致力于让艺术文化与蓬勃发展的上海城市发生积极的对话。本届上海双年展还将有这些新举措——

第13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携手战略合作伙伴上海万科,以“水”为线索,依托延伸展览、水域人文视觉版图、水文漫步等活动,邀请市民一同想象上海这座水乡城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其中,延伸展览将在孙科别墅邀请五位/组艺术家基于这一饱含历史记忆的建筑进行创作;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师生将开展人文田野调研。此外,还将借助小程序将漫步者的实时行动轨迹覆盖于老上海水路图之上,勾连个体与城市情感联结。

展览之外,第13届上海双年展还将流动的知识沉淀为三项出版与延展项目。除了完整收录展览全过程的画册,本届上海双年展还将推出读本《流:水体》,收录诸多作者围绕“水体”所展开的思辨与畅想。展览同期,上海双年展将与媒体平台e-flux合作推出“湿聚合”播客栏目,将“水体”拆解为多个声部(呼吸、堵塞、分解、排放、冲洗、润滑、融化、输液等),邀请展览参与者讲述展览背后更多的故事。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 2016 头条618 www.zz618.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public_r['add_beia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public_r['add_jubao']?> <=$public_r['add_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