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青年引热议,到底是孩子“作”还是心理病?

企鹅童话 2021-04-16

文:Candy

科技发达、物质丰裕、父母宠爱,但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发病率、自残与自杀比例却连年增长。

让我们不禁想要问一句:这代孩子怎么了?

近日,“四无”青年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什么是“四无”青年?主要表现为:学习无动力、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

学习无动力,考学是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并不是为了自己,找不到学习的意义;

真实世界无兴趣,对生活中的事物漠不关心,喜欢沉溺在网络世界;

社交无能力,害怕或拒绝社交,自闭式社交,更喜欢“一个人”独处;

生命无价值感,找不到生存的价值,悲观消极负面情绪占据大部分情绪。

毫无疑问,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有人说心理疾病说白了就是“作”,以前的人都没这么“作”,不是什么心理疾病也都没有吗?

问到父母那辈人的青年心理问题,才意识到现在的青少年压力太重。

30年前,家里孩子多,除了学习还要把时间留给做农活;

一般家庭的父母不奢求孩子在学业上有所建树;

有点要求的父母,孩子寄托着全家的希望,身上背负着改变家族命运的重担,除了学习几乎没有心思做别的事情;

网络信息不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对比少,不容易有焦虑、恐慌等情绪;

…………

那个年代的“青少年”,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抱怨生活,眼前即时最好。

而如今,这样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

2月27日,因寒假作业写不完,11岁男孩开学当天跳楼;

3月24日,27岁的云南小伙阿超深陷网贷,在昆明一处小旅馆内烧炭自杀;

3月25日,河南郑州警方通报郑州财经学院22岁学生持刀自杀事件;

4月8日,福建初二14岁男生因玩火被罚站,放学后跳楼自杀;

4月9日,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14岁胡某疑因被举报携手机进校,在学校教学楼坠亡;

以上数据都是自2021年以来官方媒体的报道,看到这些数据,我们为之悲恸,正在年轻绽放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不见。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这一起起骇人听闻事件的背后,严重地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而报道的这些,只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冰山一角。

因青少年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时常都在发生着,这些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的当务之急。

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的存在是一个漫长,且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这和青少年生活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

早期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个体遭受过创伤性打击,便可能构成其后来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

近日的热播剧《陪你一起长大》中展现了4组不同的原生家庭,与4组对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剧中的苏醒,原本是出了名的“佛系妈妈”。

不混家长论坛、不加入家长群,整天忙于工作,更愿意给儿子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

但在见识到儿子同学个个都“身怀绝技”,她更是担心,如果再顺着儿子的天性玩下去,儿子迟早玩废了。

于是,她一下子给儿子安排了各种学习任务:背拼音表、字母表、数学运算口诀……

父母的焦虑,把孩子逼出“病”,让孩子受尽委屈;

父母过分严厉的教育,孩子会缺少自主权,看父母的脸色行事;

父母无所不在的帮助和保护,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

父母吵架易怒感情破碎,孩子对待感情没安全感,甚至敏感多疑;

在这些极端宠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胆小、自卑、缺乏自信和独立性、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等等。

这些特性可能会伴随着心理问题一起滋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以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陪你一起长大》的家长们为了能让孩子选上好学校抓住一切机会,铆足了劲抢推优,争名额,打探各路消息。

升学教育问题,也是现今万千家庭关注的热点。

无论是幼升小、小升初还是中考,大家都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不论多高压的环境,依然无法阻住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

家长面临升学择校的高压,孩子同样面临学业考试的高压。

学生时期的压力绝大部分来自于在校期间,其压力包含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等。

尽管这种压力既是动力又是阻力,但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

当学生个体无法面临并克服该压力时,它就会成为洪水猛兽,更大地刺激和摧毁学生心理健康,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产生不堪后果的行为问题。

社会环境的影响

科技发达的网络世界同样是把双刃剑,在享受它带给我们更便捷化的生活方式时,青少年们也被荼毒其中。

各种电子产品和游戏层出不穷,许多青少年学生沉溺于游戏、网聊等,深受其害,不可自拔。

短视频和直播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网络信息也铺天盖地。

媒体中的一些暴力、色情、凶杀、金钱至上、个人利己主义等不良的思想与行为,常成为青少年学生群体模仿的对象。

社会风气以多种形式的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青少年的社会风格。

与此同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现象,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原生家庭可以说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身心最好的教育。

很多家长过度重视物质,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在痛苦的情绪中徘徊着。

学习之余,家长们可以选择一些亲子活动进行情感疏导。

比如陪孩子读同一本书,和孩子下一盘棋,和孩子一起打一把游戏,或者和孩子一起运动等,增加亲子间的感情交流。

关注青少年情绪变化

在学校,孩子会尽可能隐藏自己的情绪问题。

但在家里,孩子的问题往往最先表现出来。家是比较容易让他们释放情绪的地方。

压抑太久后就会爆发出来,表现为忽然变得容易发脾气,不爱搭理人,常常独处,对生活毫无兴趣,懒散,失眠等。

多倾听,多理解,少建议,不说教,保持良好的沟通情绪。

我们往往更需要的是倾听、理解和情绪的宣泄,而非建议和指导。只有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我们的沟通渠道才能一直保持通畅。

要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建立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做到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大自然。

寻求专业机构帮助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陪伴等方式无法改善时,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卫生机构的帮助。

青少年的心理是动态变化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各方共同努力为其营造温和、民主、有爱的家庭环境,引导其提升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青少年极端事件的发生。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 2016 头条618 www.zz618.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public_r['add_beia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public_r['add_jubao']?> <=$public_r['add_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