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发长文祝儿子生日感动百万网友:谢谢你,今生愿意做我的孩子

爸妈精读 2020-11-16

作者:艾小月(爸妈进化论主笔)

11月12日,孙俪的一条祝福儿子生日快乐的微博又把自己送上了热搜。

她非常有仪式感地给儿子定制了自己当年过十岁生日时的同款生日蛋糕,还发表了一篇真挚动人的超长小作文来表达对儿子的爱和祝福。

其中,她用了十个“谢谢”来表达对孩子的感谢:谢谢你等等、谢谢你让我成为了妈妈、谢谢你激发了我对学习的动力、谢谢你让我爱上了旅行……

这引来了蔡少芬、陶昕然等明星,以及已经在自家媳妇的微博里混成了“铁粉”的丈夫邓超的祝福。

还惹哭了无数网友:

“等等,生日快乐!怎么看得我眼泛泪花~”

“祝等等小王子十岁生日快乐,时光飞逝,爱是永恒。好感动,文章都看哭了”

……

孙俪的长文之所以这样的打动人除了她的情真意切,更在于她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最舒适的亲子关系:彼此成就,让爱有处安放。

胡适说:“父母与子无恩。他们因你而来却不是为你而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藉由“为了孩子好”为名,不肯接纳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甚至认为孩子就是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结果把自己和孩子囚禁在一种病态的共生中痛苦一生。

失去自我的爱,是对孩子最深的害

科幻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就讲述了一个失去自我的妈妈对儿子小伟偏执的爱。

15岁的小伟跟着刚刚离异的妈妈生活,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似乎每天都在过星期三:

每天都是起床太晚,赶不上公交车,遇上了载百合花的司机,和同一个人讨论毕业旅行……

当他第三次把自己伪造的成绩单交给妈妈签字时,妈妈说:

“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原来,有个神秘的男人给了妈妈一个可以让孩子的人生不断重新来一次的遥控器。

从此,小伟必须听妈妈的话:

他放弃了毕业旅行去上补习班,必须吃自己讨厌的苦瓜,不能穿自己选的衣服,不能和妈妈不喜欢的女孩在一起……

否则,妈妈就认为他“不乖”,而用遥控器操纵他重新来一次,直到他“主动选择”了妈妈认为的“正确道路”,他的人生才被允许继续前进。

妈妈以为自己给予了孩子所有的爱,可是小伟却想到了死亡。

然而,最可怕的是,他尝试了很多种死法,却每一次都死不了,因为妈妈总会用遥控器让他活过来……

小伟的妈妈看似为了孩子好,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捆绑在了孩子身上,她在以孩子的人生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内心无尽的控制欲。

曾经在一个综艺节目中看到过一个场景:一个高中生大声向妈妈吐露自己的心声:“可不可以不要按时吃苹果和鸡蛋了?”

妈妈一脸坚决地回答:“不可以。”

妈妈原本希望孩子多吃有营养的东西,但她却不相信孩子的判断力,如此高压地控制孩子,反而让孩子感到厌恶和窒息。

当你忘记了自己的人生,而把所有的一切都投入到孩子身上时,你给予孩子的就不是爱而是赌注了。

因为你的潜意识会告诉自己:“我为了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孩子一定要听我的话,这样我才不会失望和痛苦。”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彼此成全

知乎上曾有网友提问:“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

有人回答:“在我看来,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具备一种能力,它的特点是:家长具备同理心,并从孩子身上获得自我成长的养分。

深以为然。

孙俪的长文中有段话也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谢谢你激发了我对学习的动力,有了你之后,我需要更多时间学习思考,我也必须要学习……

我希望自己可以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你,学习的重要性和需要的持久性……因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新华网曾经报道过一位单亲妈妈邹翃燕把自己患脑瘫的儿子丁丁送进了哈佛大学的感人故事。

丁丁在1988年出生时浑身青紫,被医生连下5次病危通知书,3岁还不会站立、脖子耷拉、流口水,花了一年时间才学会用筷子,被医生断言为“非傻即瘫”。

然而,他却在19岁那年考上了北大,23岁被保研,28岁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

他的妈妈则先后获得过武汉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青年教职工标兵等诸多荣誉称号,如今是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副教授。

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从邹翃燕对记者的话中,我们可以一窥端倪。

她说:“我从不觉得自己伟大,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为了孩子而不断成长进步的妈妈。”

她想让儿子看到“什么叫努力,什么叫奋斗,为什么要努力”,她想让儿子知道“我没有放松对他的要求,也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于是,她在对儿子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和爱的同时,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也非常的投入。

不难想象,这位妈妈在培养儿子的28年来一定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她用伟大的母爱和睿智的头脑成为了这场人生马拉松的参与者,最终创造了奇迹。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最舒适的亲子关系:无条件的接纳、陪伴和信任,尊重彼此的自我成长。

拥有自我,更容易成就彼此

正如孙俪对儿子说的那样:“谢谢你让我成为了妈妈,让我的生命更完整,让我有如此美妙的体验”。

正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有了父母这个身份,所以教育孩子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要想陪伴孩子健康幸福地长大,我们不妨从下面两点做起:

1、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papi酱有一张和妈妈的聊天截图曾引起网友的热议。

妈妈会因为女儿“很忙很累”而心疼孩子、关心孩子,但她同时也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此相互关心而又彼此独立的亲子关系真让人羡慕。

然而,生活中,我们却总能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语:“自从有了娃,我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好像活着都是为了孩子,可孩子似乎并不领情。”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孩子不能“如我所愿”?

原因很简单:当你失去自我的时候,你就会对孩子要求特别多。

当你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时,你的生活将局限于调教出“好孩子”这件事上,你就会带上一副“挑剔”的眼镜来苛求孩子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

然而,当你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时,你就会发现:真正的爱孩子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2、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李雪曾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提到:

有的父母常常把各种冲突都说成是孩子的错。

比如,父母在经济不够宽裕而无法满足孩子的某些物质渴望时,不敢诚实地面对自己,反而攻击孩子:“你的需要太过分了,你不应该提出这种无理要求”。

这样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孩子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甚至引起孩子的自我坍塌。

李雪认为,父母不妨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诚实地对孩子说:“我看到了你的需要,它很好,只是爸爸妈妈暂时钱不够,无法买下它。”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接纳他人的程度和接纳自身的程度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那些对于自身很多特性都无法忍受的人,通常会发现他人身上也有很多无法忍受的地方。

所以,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认为:“某种意义上,很多父母是在利用自己的孩子带给自己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

如果你能通过独立而有效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你就能很好的接纳自己,当然也不需要从你的孩子身上寻求满足,那么你就能更加尊重孩子的内在成长节律。

《圣经》上有句话说得很好:“儿女与父母之间的一切都是为了彼此成全,使彼此成为更懂爱、更有爱、更会爱、更善于传播爱的人。”

有人说:“家人,尤其是亲子关系,应该像是树林,彼此的根系与地面之下支撑,而地面之上又能够各自成长共担风雨。

的确如此。

最舒适的亲子关系莫过于彼此成就:当你需要我时,我专注地陪伴你;当你想要离开时,我尊重你的独立;

因为爱你,所以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你有你的骄傲,我也有我的风采;我们共同成长,活出各自的精彩。

作者简介:艾小月,富书专栏作者,富书第六期亲子营基础1班学员,自信坚强,乐观上进,极度追求生活幸福感的我,想用文字治愈自己,治愈和我一样有着同样困惑的你,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 2016 头条618 www.zz618.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public_r['add_beia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public_r['add_jubao']?> <=$public_r['add_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