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闲扯“世界难题”,没想到还培养了思辨鬼才

大J小D 2021-07-08

上课举手,我明明第一个举起来,老师为什么总不点我?

学期末讲故事达人评选,按照标准,我也表现的很好,为什么没有我。

妈妈,你只对弟弟好。

这些都是小D和身边小孩说的话,最后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了,这不公平!

说实话那一刻,我是有一点点代入的,想到自己学生时代、职业生涯的种种不公平。

成人世界似乎就是有很多“不公平”,那我们该如何和孩子讨论这个“世界难题”呢?

1

区分两个“公平”

开篇需要先暂时不谈育儿,不是为了搞脑子,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自己先要把对于“公平”的认知搞清楚,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自己对于这个问题有清晰认知,不学育儿方法,也知道怎么和孩子说了;而自己模糊不清的,那么学了很多育儿方法,也会觉得很乱。

在政治哲学范畴里,关于公平有两个概念,形式公平和结果公平。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一个大家庭里,食物都需要平均分,这就是“形式公平”。

它看似很“公平”,但其实并没有考虑到,分配的时候,每个人的胃口大小,甚至还有可能有的家庭成员也许并不想吃这个食物。

那么即使使用了一个公平的形式,也许针对最后的结果,仍然会有人抱怨说,这不公平,我明明胃口更大/家庭贡献更高却没吃饱。

这就是“形式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差别,而我们生活中就会有很多“形式公平”的存在。

但这些的存在也是同样有意义的,比如高考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形式公平的重要性。

形式公平的存在,是最简单可操作的保障“弱势方”的易得性和平均性。

关于这方面可以扯开说就很多,这不是今天的重点,就先收住了。开胃后,我们接下来往下聊。

2

解读公平

回到孩子抱怨的“不公平”,我们需要帮助他们解读“不公平”,这也是我上面和大家区分概念的原因。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下面这三大类。

先从直观简单的数学的公平开始,也就是形式公平。

最常见的,三个苹果分三个小朋友,蛋糕怎么切分给全家吃?

这些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数学的启蒙,那我们在做的过程中,还能多引入对于“公平”的思考。

苹果有大有小呢,是大苹果给大孩子,还是大苹果给年龄最小的更公平?

你看,这么简单的对话其实就是把“形式公平”很自然地过渡到了“结果公平”。

孩子就能理解到,原来公平不是绝对的“平均分”,公平最终是“按需分配”。

谁肚子更饿,谁更喜欢吃苹果,那么就给他更大的。

孩子也许还会想到,只要大家能分到都会开心。

这样的情景在分蛋糕的时候肯定遇到过,大人经常会对孩子说,不管大小,奶奶吃到你的蛋糕就很开心了。

那这就是“开心的公平”,只要参与的人都能感受到开心,能够接受这个结果,哪怕没有绝对的数字公平,这也是公平。

上面这两个公平,就是孩子版的“形式公平”和“结果公平”的体现。

我们并不需要强迫孩子非要接受哪个,毕竟现实社会也是两者同时存在的。

但这种思维模式需要建立,而日常这样的讨论本身,就是在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越深入,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就更深入,解决方法自然就是“千万条”,人生格局自然就打开了。

但有一种“公平”,是需要我们警惕,而且要从小帮助孩子远离的,那就是第三种,“只有我满意的公平”。

很多孩子在大喊“不公平”时,基本上都是自己想要的玩具没得到,比赛没有赢等等。

如今我们社会上经常说的“巨婴”,其实就是这样。他们自己过得不如意,就觉得世界不公平。

对比第二种和第三种,最大的区别就是,“开心的公平”是为了“大家”;“只有我满意的公平”只为自己。

3

如何面对“不公平”

前段时间小D就出现了抱怨“不公平“,她来和我说,自己没评上“每周之星”,很不公平,她觉得自己做得比那个评上的更好。

我首先会肯定,因为她面对“不公平”时没有大哭大闹或者骂人打架,而是第一时间找亲密的人诉说/吐槽。

这本身就是一种应对方法,也是我很推荐的一个方法,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容易当局者迷,找别人聊聊,可以多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呢,我和她分享了四个常用方法,孩子大人都完全可以用。

1、维权

我们可以勇敢地向当事人表达自己的质疑。比如你可以找你老师问问,为什么他这次可以得“每周之星”,为什么你得不到?

很多爱抱怨不公平的人,经常是脑子里的戏很多。

但很多时候,解决“不公平”的方法也许就是去问一下标准制定者,而且大部分时候我们就豁然开朗了。

这个世界上的确没有绝对公平存在,但我们千万别每次遇到“不公平”后就自动代入自己是“受害者”的心理。

维权这个词有点重,但其实是可以拓展到生活方方面面的。

比如,家里有了二胎了,老大也许也会说“这不公平”,抱怨父母偏心。

如果是抱怨妈妈的,建议爸爸做个中间人,鼓励老大主动去和妈妈沟通,哪里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

有些问题聊开了,问题本身也就解决了。

2、翻篇

也存在一种情况,当我们开始和孩子聊了,孩子自己觉得没事了,没必要再去争取了。

这也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那我们大可耸耸肩膀,说那句遇到挫折时经常说的话,这就是生活(That happens)。

然后我们就可以放下,该干嘛就干嘛。

这也是我经常会和小D说的,每一天看着很长,其实也很短。把时间多花在让自己开心、让自己进步的人和事上,这就是“不浪费时间”。

3、自省

这是我经常会做的,比起抱怨“不公平”,我经常会问自己:

这是形式公平还是结果公平?

如果是形式公平但结果不公平,能不能换位思考一下,为什么有这样的“形式”出现?

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我有时就会理解对方的立场,而且最关键的是,我还能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

比如,我会问小D,你这次拿不到小红花,你自己想想,对比妮妮,你觉得有什么差距吗?

当然,孩子一开始可能会不承认的,所以做这样的引导有个前提是,孩子的情绪已经得到了安抚,而且我们作为父母的,也给了很多及时的肯定。

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的,我们首先要把内心的小怪兽赶走,这样我们才能思考清楚。

这也是我们老祖宗经常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

我其实一直希望我和小D,都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就是身处任何环境,都能不抱怨环境和人,而是从中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

向环境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的体现,而第一步也许就先从应对不公平开始。

4、从我做起

第四个方法,并不是直接应对的方式,但很关键。

我告诉小D,经历过“不公平”都会感觉很伤心,所以我们自己做人要公正公平。

以后轮到你制定规则进行评价和比较时,多尊重每个人,尽量公平地对待每个人。

如果有些事的确非常“不公平”,而且你哪怕用了上面的方法也没有帮助。

我们可以伤心难过,但让自己变强,变成规则的制定者,去改变“不公平”。

永远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伤害自己。

格局大一点,并不意味着处处忍让,不能抱怨发声。

而是深刻地认识到,生活是自己过的,自怨自艾,对我们自己也没有帮助。

不妨退一步海阔天空,多花精力打磨精进自己。

写下这篇时,我的脑海也浮现了很多自己曾经的过往。这就是养育孩子的魅力,孩子的反馈唤醒了我们的记忆。

而我们通过成长学习,又对曾经的记忆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谢谢“成为母亲“,我不仅仅在教育引导女儿,也是在治愈自己的曾经。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 2016 头条618 www.zz618.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public_r['add_beia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public_r['add_jubao']?> <=$public_r['add_tj']?>